商水县的发展日志2011年宣传片
商水县是河南省周口市属县,位居河南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3°18′~33°45′,东经114°15′~114°53′。西北距省会郑州185公里,东27公里是项城市,南50公里为上蔡县,西55公里是漯河市召陵区,北与周口市川汇区紧密相连,东北、西北分别与淮阳县、西华县隔沙河相望,县域总面积1270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县耕地面积140万亩,人均耕地1.2亩;辖 9个镇、11个乡、1个国营农场、3个街道办事处、572个行政村、16个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1446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1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7万人,占总人口的92.6% 。全县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为回族。
商水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末叶龙山文化时期,即有先民在此辛勤劳作。西周时期属沈国地,战国属楚,秦置阳城县,西汉时期,境内置阳城、汝阳、博阳三县。三国时期,三县并称汝阳县,属陈郡。隋开皇十六年(581年)置溵水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为避父讳(赵弘殷的“殷”字),改溵水县为商水县,后虽有裁撤、复置,但县名沿用至今。
商水地处黄淮平原,中原腹地,交通通信便捷。县内有周(口)项(城)公路(S102)、漯(河)周(口)公路(S238)、周(口)遂(平)公路(S206)及 S219、S217、S213等6条省道纵横穿过,宁(南京)洛(阳)高速、商(丘)周(口)高速、大(庆)广(州)高速、漯(河)阜(阳)铁路纵横全境,其中,漯阜铁路在县境内长46公里,有5处停靠站。全县可通过互联网、程控电话、移动通信、传真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信联系。
商水境内河流均属淮河水系,主要有沙河、汾河两条河流。沙河流经县域北部,是一条过境泄洪河道,为县域重要补给水源,在县境内长69公里。汾河自郾城县向东流入县境,穿越中部12个乡镇,东南出境流入项城,在县境内长59.5公里,支流几乎遍布全县,为全县主要排水河道和重要补给水源。
商水县地处暖温带南部,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为半湿润季风气候,热量、水分、光能等气候资源比较丰富,全年温度适宜,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旱涝不均。年日照时数1902小时,日照率42% 。年平均气温14.8℃ ,年际间变化不大。年平均降水量777.8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6月 ~8月),且多暴雨形式,3个月降水量为418.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3.8% 。全年日平均气温≥35℃ 的高温日数16.5天,主要集中在6月、7月、8月,日平均气温≤ -10℃ 的低温日数只有10天。无霜期较长,年平均215天。
商水境内无高山丘陵,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源充足,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土壤分属褐土、潮土、砂姜黑土3个土类,大部分耕作性能良好,肥力中等,宜农宜林。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等。矿产资源贫瘠,水资源比较丰富。
商水文化底蕴深厚。远在6000年前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璀璨的文化。虽经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涤荡洗刷,犹存有章华台、阳城故城、白塔寺等丰厚文化遗址,以及寿圣寺塔、叶氏庄园等一批古代建筑典范。透过古遗址、古建筑及一些碑刻、古墓葬、历史传说等古代文化遗存,人们仍能看到商水辉煌的过去。
商水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揭竿而起,景从万人,建立张楚政权;汉初名人曹丘生,编纂汉律,有“南京到北京,商水一丘生”之说;东汉末年,商水人袁绍官至佐军校尉,起兵讨伐董卓,其弟袁术,官至中郎将,封阳翟侯,后在寿春称帝;宋朝人姚晔考中状元,金榜题名;明朝郝岗人刘通,组织农民起义,自称汉王。近现代有辛亥革命烈士李干公,书法名家傅陶然,原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程宝山,省部级干部勾清明,导弹专家许化龙,全国书法协会理事王学岭,画家张玉亭,戏曲艺术家何全志,国家一级演员党玉倩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水进入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1986年~2008年,商水县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针,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稳过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981年后,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商水县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称“大包干”),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大幅提高。农村体制改革中后期,农民由种粮扩大到苹果、烟叶、蔬菜、养殖等多种经营,由专营农业扩大至从事乡镇企业、商贸、饮食等行业,农村人口有序流动。1998年,全县统一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两次土地承包使农业责任制不断稳定和完善,
土地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0年后,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加快,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认真落实,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经济更加活跃。农民有了自主权后,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种植,自主经营,涌现出一批专业户和专业村。为增加农民收入,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商水积极发展劳务经济,至2008年,全县劳务输出规模达30万人,年收入20亿元左右,占农民收入的近40% 。劳务输出已成为商水一项支柱产业。
商水企业体制改革从1985年开始,改革的重点是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树立企业自主经营理念。1985年~1986年,商水企业体制改革以放权让利为重点,开始对国有、集体工商企业进行以调动经营积极性为主的经营体制改革。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现象,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的自主权。1990年又进行第二轮承包,但承包仍存在弊端,各项指标很难包死,包盈不包亏,造成一些企业短期行为突出。1997年3月全县企业改制掀起高潮,通过租赁经营、产权转让、出售拍卖、破产兼并等形式,将企业推向市场,进入市场化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至2003年,企业改制基
本完成。财税、金融管理体制以及商业、物资、外贸、粮油、供销、专卖等流通领域体制改革相继开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物价稳定,市场繁荣。
商水政治体制改革从健全民主政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入手,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政治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1992年,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全县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聘任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干部群众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热情。
1993年后,建立干部年度考核、民主评议、责任目标考核奖惩机制。1994年县乡行政机关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998年完成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入轨运行,干部队伍的建设、管理逐步规范化。2000年后,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2005年,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全县精减分流3033人,下岗人员待遇得到较好落实。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开始实施,大学毕业生全部进入人才市场,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事业单位进人一律实行公开招聘。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依照法律程序,进行民主选举,1998年、2002年、2005年、2008年先后进行了第三、四、五、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通过民主自治、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理财、村务公开,基层政权建设工作走向法制化。2001年,商水被省民政厅命名为村民自治模范县,2003年,被民政部命名为村民自治模范县。
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新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下岗职工再就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需要,县委、县政府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组织县、乡、村领导干部走出去、请进来,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强同先进地区、外部企业、大中专院校联系,引进资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23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政策引导,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城乡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城市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1986年~2008年,县城建设以县城规划为依据,形成改造老城、巩固新城、建设新区的发展格局。县城建成区道路形成五纵六横网架结构。2001年,市委、市政府把周商一体化纳入周口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规划。2002年,新区建设拉开帷幕,相继修建了纬二路、纬四路、老城路、新城路、纬五路东段、纬三路中东段、纬六路东段、纬八路。23年间,通过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县城建成区内文教卫、邮政、通信、电力、排水、供水等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1986年,县城人口只有27841人,县城建成区面积2.74平方公里。2008年,县城人口达到13万人,县城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4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老城区8平方公里,新城区4平方公里。县城有供水源井4眼,日供水能力4800立方米,供水人口5.6万余人,供水管道41.25公里。城区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人均3.6平方米。拥有垃圾中转站9座,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村镇建设得到加强,按照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重点抓好基础建设和小城镇建设。1999年,固墙镇被批准为国家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黄寨、谭庄、固墙等成为小城镇建设样板乡镇。2000年后,小城镇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2002年,商水获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2005年,21个乡镇完成了2015年集镇建设总体规划。2006年~2008年,商水连续3年获省村镇规划建设先进单位。至2008年,村镇新建住宅完全实现砖混结构化,人均居住面积达27.74平方米。小城镇辐射带动功能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交通电信事业飞速发展。2007年,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通沥青公路。2008年,全县公路总里程1669.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31.4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客运、货运量增长加快,2008年,全县拥有货车601部、出租车116部、客车331部、客运线路35条,完成客运量496万人,货运量166万吨。县内运输市场形成客、货运车辆齐全,高、中、低档配套,大、中、小型互补,规模经营和公司化管理的新格局。邮电通信发展迅速。1986年,全县仅有市内电话228户,农村电话880户,通电话行政村403个。2008年,全县农村固定电话61687户,城市固定电话21534户,公用电话2450部,无线市话用户7327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3.24部/百人。全县形成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并开通以县城
为中心的两个SDH 光纤自愈环,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2008年县内邮政业务总量2990万元,移动电话用户29万户,互联网用户9750户。
电力设施逐步完善。2008年底,全县拥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2台,容量715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10座,主变19台,总容量90650千伏安。10千伏线路51条,总长1572公里。共有配电变压器2156台,总容量155423千伏安。2008年全县用电量2亿千瓦时,是1986年的8.7倍。用电户达28万户。
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1986年~1990年,全县共完成治理改造除涝面积94.5万亩,昔日的“五湖十八坡”,实现了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保证日降雨150毫米不成灾。1990年后,水利工作开始由除涝转为兴利。对沙南灌区、雷坡灌区、周庄灌区进行配套建设和完善。先后开挖了一干渠、二干渠、汾南干渠,对总干渠清淤、配套。1998年大路李橡胶坝工程竣工,沙南、雷坡、周庄、大路李四大灌区初具规模,形成引沙补源灌溉工程的网络体系。2008年末,全县有效灌溉面积91.5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64.67万亩,机电井17289眼。1997年 ~1999年、2003年 ~2005年商水连年获得省政府颁发的“红旗渠精神杯”先进县。
1986年~2008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8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1362万元,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840746万元,是1986年的20.3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4941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9279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6526万元,人均生产总值8044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9.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74元,分别是1986年的11.9倍和11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4857万元,比1986年增长19.6倍。2008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3089万元,是 1986年的 51.6倍,各项贷款余额
213201万元,是1986年的10.2倍。是年,全县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0061万元,财产保险保费收入891万元。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商水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狠抓农业高科技推广、玉米高产开发、小麦“一优双高”(优质、高产、高效)开发、高效农业开发,全县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商水县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商品粮基地县,1988年,被农业部确定为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县,1992年7月,被林业部确定为全国高标准平原绿化试点县。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62062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92500万元,林业产值10239万元,畜牧业产值201176万元,渔业产值3447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262万元。
全年粮食总产量1008233吨,创历史最高水平。2003年、2004年被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农机总动力97.03万千瓦,种植业结构呈多元化趋势,农业布局趋于合理。涌现出姚集乡棚菜种植、郝岗乡烟叶种植、练集镇“美人指”葡萄、城关乡玫瑰种植、固墙镇布朗李示范园等特色农业。1994年10月,全县经济林总面积突破10.5万亩,跨入全国经济林大县行列。2008年,全县林木覆盖率20% ,农田林网控制率98% ,沟河路渠绿化率100% ,城镇绿化率40.62% ,村庄绿化率51.44% ,林木蓄积量153万立方米。2001年,被省政府授予高标准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畜牧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008年肉总产量7.58万吨,蛋总产量2.5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6年的15.4% 提高到2008年的32.4% 。
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1988年,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兴办乡镇企业,促进了乡镇企业的繁荣发展。发展乡镇企业无经验可循,初期缺乏相应的规范和制约,造成粗放式发展局面。1993年后受经济利益驱动,各种造纸、制革、电镀、化工、轧钢厂纷纷上马,1996年形成高峰,工业企业发展到9676个,一度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经济过热,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对企业进行整顿,调整产业结构,关停关闭一大批小造纸、小制革、小电镀、小化工等企业,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乡镇企业步入良性发展。1990年 ~2000年,乡镇企业历经参股、控股、承包、租赁、兼并和购买,国有、集体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产业结构得以调整,效益明显提高。至2000年,白寺镇的板材加工、练集镇的铸造业、化河乡的“三粉”(粉条、粉丝、粉皮)加工、胡吉镇的彩印和劳保用品、魏集镇的机械制造、舒庄乡的养殖、姚集乡的预制板业、李埠口乡的粮油加工都形成相当规模,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形成粮油加工、板材、养殖、建材、机械、化工、棉纺织、塑料、造纸、印刷十大支柱产业,产值和企业数量占乡镇企业的40% 以上。2004年底,乡镇企业10635个,从业人员67670人,乡镇企业总产值281144万元,完成增加值66419万元。初步形成谭庄工业小区、白寺北岳工业小区、袁老工业小区、胡吉蒋桥工业小区、魏集工业小区,有力促进了全县非公经济发展。
商水工业基础薄弱,在国民经济中比例较小。20世纪80年代,县委、县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确立工业兴县的战略目标,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以粮油加工、电机、化工为主的工业企业群体。20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经营环境日益严峻,融资渠道狭窄,产品开拓市场艰难,全县工业面临很大的困难。1996年开始推行县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由于改制是动态性的,特别是采取租赁和承包形式的改制企业,根本没有触及产权,一些企业没有被激活,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2000年,县政府下发《商水县2000年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明晰产权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调整所有制结构为龙头,加大产权置换和国有资本结构优化调整力度,彻底放开搞活中小企业,积极扶持和加强优势企业,创造条件组建企业集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2003年底全县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形成公有制多元化实现形式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宏大织业、爱普饲料、佳利达纺织、恒昌计
量等一批改制整合的民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鲁王面粉、凯雪面粉、湘湖纺织、富民饲料等一批招商引资企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0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210071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2164万元,产品销售率98.9% ;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07907万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6134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35404万元,利润总额17828万元,税金总额20572万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2% 。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效益明显。20世纪80年代后期,商水打破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积极推进流通领域体制改革,在商贸领域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格局。
商品交易市场迅速增加和扩大,商品购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各类商品齐全,市场繁荣。现代化大商场、量贩、超市、连锁店等新兴的经营方式,以其物美价廉、购物方便,受到群众欢迎。2008年,全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4857万元,比1986年增长19.6倍。其中,批发业零售额59731万元,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1331万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8504万元,其他行业零售额5291万元。个体商业所占比例大幅增长,成为商品流通领域的主力军。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餐饮、照相、旅馆、娱乐休闲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1986年~2008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决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采取切实措施,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986年,县委在全县全面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3月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10月,下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通知》,突出了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1987年,县委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是年8月,在全国农村农林科教电影放映月活动中,商水受到农牧渔业部、林业部、广播电视部、文化部、国家科委、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的联合表彰,12月,商水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县。1988年起,县委在全县推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县、乡每年实行百分制考核,并进行表彰奖励。1991年后,在全县开展争创“三优杯”、争创文明城市竞赛活动。1995年,县委制定下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十年规划》,1996年,县文明委在城乡开展城市创“三优”、农村树新风活动,城镇占道经营、门前三包不落实、不良文化等现象得到较好治理;在农村开展以破除封建迷信为重点的农村树新风活动,遏制了农村封建迷信、聚众赌博、红白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
1997年开展热爱商水树形象、爱岗敬业作贡献活动,各窗口单位、执法、执纪部门广泛开展承诺服务、便民服务、诚信服务,接受社会监督。是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建设先进县。1998年2月,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见》,在全县开展争创文明卫生城和文明村镇活动。2000年开展热爱河南、增辉中原活动,以城市创“三优”、农村树新风、行业争一流、岗位作奉献等有效形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2002年始,全县开展“双百”(百名孝顺儿子、百名孝顺媳妇)评选活动,对孝顺儿子、孝顺媳妇进行隆重表彰。同时,相继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活动、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三打造一争做”(打造诚信政府、诚信窗口、诚信企业,争做文明市民)活动,不断拓展精神文明创建的新领域。2005年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网络。在初高中开展“三理”(伦理、心理、生理)知识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加大社会文化环境的综合整治,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2008年开展“热情迎奥运、文明我先行”、“学习十七大、喜迎奥运会”演讲比赛等活动,组织开展“迎奥运文明礼仪知识竞赛”。通过开展文明村、文明乡镇、文明家庭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社会风尚、环境建设焕然一新,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事业、尊老爱幼、救死扶伤、扶贫助学、拾金不昧等成为一代新风,至2008年全县拥有省级文明单位17个,市级单位42个,县级文明单位96个。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县经济建设中起到越来越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商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重视社会发展,积极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得到繁荣发展。
科技事业进步较快。1986年,县委确立科技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工作重点,将1990年定为科技普及年、农业科技推广年,明确科技兴农发展战略。1990年,全县有高级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76人,中级1284人,初级5834人。23个乡镇(场)和603个行政村配备了科技副职。发展科技村78个,科技示范户15428户,科技示范田8621亩。1999年12月,商水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此后在2002年、2004年、2005年、2008年又数次通过了科技部对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的科技进步考核。
200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工强农,活商扩城,科教先导,开放带动”的经济发展战略。2002年,县农业信息网站建立。2004年底,商水县被省科技厅批准为国家“十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辐射县。23年间,先后组织实施了砂姜黑土改良,农业高产开发,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先进农机具应用,测土配方施肥,
节水灌溉,人工增雨,科技人员包百村工程以及高效科技示范园建设。科技投入预算逐年增加,科技三项费用预算占到县财政支出的1.29% ,科技成果转化率80% 以上,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大幅上升。2008年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项目“黄淮南部小麦玉米丰产高产基本规律与理论创新研究”和“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商水辐射区”,实施了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项目,练集镇朱集村被省科技厅确定为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238人。
1986年~2008年,全县教育工作通过一系列改革,从单一的普通教育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三教统筹”的多元型转化,从单纯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1987年12月,获省政府颁发的普及小学教育合格证书。1999年获省政府颁发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合格证书,被评为国家级先进单位。2000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为商水县颁发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单位奖牌。
全县计划内民办教师2000年全部转为公办教师。2001年始,全县义务教育进入巩固提高阶段,2007年,顺利通过了国家“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复验。2007年、2008年中招成绩全市第一。2008年底,小学教师合格率99.66% ,高学历比率65.5% ;初中教师合格率99.82% ,高学历比率 77.47% ;高中教师合格率95.45% ,高学历比率 14.76% 。2001年 ~2008年,全县共有2006名教师分别被评为省、市、县优质课教师,其中省级55人、市级440人、县级1511人。2008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96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20所;学前班(附设在农村小学)371个;小学467所,初中50所,高中4所,职业中专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民办中小学校33所,民办职业教育机构8所。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人数分别为187257人、67330人和19081人,教职工9541人。
1986年后,新的文艺活动形式不断涌现,电子游戏、桌球、录像厅、音乐茶座等遍布大街小巷。进入20世纪90年代,宾馆歌舞厅、街头舞场增多,剧场、影院周末歌舞晚会随之兴起。文化、宣传部门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催生一批农村文化大院,群众读书读报、文化娱乐活动普遍开展。文化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编著和创作热情高涨,出版发表大量学术论著和文艺作品。1987年商水被省政府和地区行署分别命名为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县、文化建设先进县。1992年县电视台成立,1994年县有线电视台开播,广播电视信号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1997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建设先进县。
2008年,全县乡乡都有文化站,18个乡镇建成了文化中心,90% 的行政村建立了标准文化室,县图书馆藏书增加到8万册。县文化馆分别于1992年、1993年被省文化厅和文化部命名为甲级馆和标准文化馆。县豫剧团1998年参加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获演出金奖。1996年,商水有4个乡镇文化站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百强文化站。至2008年全县共举办6届业余文艺大赛,8届“五四”青年歌手大赛,8次春节联欢晚会,9次国庆节革命歌曲大合唱。1992年,商水荣获全国群众歌咏大赛组织奖。
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医疗水平普遍提高。2008年,全县共有公立医疗机构29家,包括县直医疗卫生单位7家和乡镇(场)卫生院22家。国家二级医院1家,民营医疗机构5家,行业医疗机构1家,个体医疗机构1300家。医院拥有床位1576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378人,其中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236人,有乡村医生1900人。基本达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群众就医方便。1997年全县有16个乡镇卫生院获卫生部颁发的一级甲等医院称号;有10个医疗机构被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卫生部联合授予“爱婴医院”称号。2008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当年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89.3% ,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民政工作顺利开展。1986年,救灾、救济工作由“输血式”救济向“生血型”扶贫致富转变,23年间,国家累计向商水拨发救灾款2285.6万元,粮4252万公斤,累计救济86.47万户、209.6万人次。党政团体和个人也积极支持捐助受灾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保障。城乡低保制度基本建立。2008年,全县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809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1487人。农村低保对象37555人,发放农村低保金1929万元。“五保”供养由多种形式供养向集体统一供养转变,2008年,全县共发放“五保”供养金1111万元,供养人数10232人。1986年后,全县拥军优属工作先后7次提高优待、抚恤标准,2000年商水被全国“双拥”工作领导组、民政部授予爱心献功臣先进县。2007年12月获全国“双拥”模范县。
劳动保障工作扎实有效。县劳动保障工作1986年正式启动。1988年起,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开始推行,工资分配制度更趋合理。1998年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做好我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认真落实“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离退休职工养老基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了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2000年,全县养老金征缴首次突破800万元,失业金突破146万元,医疗保险金达到110万元。养老金发放985万元、失业金发放267万元,医疗保险收支基本持平。三大保险参保人数为:养老保险15000人,失业保险30180人,医疗保险7820人。2008年底,全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8600人,其中参保职工
22000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978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820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1000人,其中参保职工25000人,参保退休人员5700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商水是人口大县,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繁重。1986年,全县计划生育率为68.5% ,节育措施落实率为21% ,形势严峻。1987年、1988年两年度计划生育率没有完成,出现人口生育高峰。1989年县委、县政府组织了春、夏、冬3次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活动。1992年起,县、乡、村层层签订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
是年,在省计划生育检查中获得第七名,并获国家计生委“求实”奖。1994年后,完善已婚育龄妇女单月康检制度,从根本上减少了计划外怀孕和计划外生育。1991年~2000年曾先后4次精心组织计划生育清查,严肃处理一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党员干部、国家职工。2000年,全县的计划生育工作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2007年开展母婴安康和女性团体及外出务工保险为主的计生系列保险项目。2008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2‰ 。
以娱乐健身为目的、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各类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多次举办篮球、田径、棋类、武术等运动会,传统和现代体育项目得到普及。1986年~2008年,共举办群众竞赛活动2600次,20万人次参加,全县建立各级各类体育协会11个,有8个乡镇先后受到省级表彰;竞技工作坚持抓好业余训练,积极组队参加上级体育比赛,共获金牌450枚、银牌670枚、铜牌968枚,其他名次3937个。2008年,全县共举办运动会39次,其中县级体育比赛8次,参加人员4200人次,乡镇体育比赛31次,参加人员超万人。是年,全县运动员在市级以上比赛中取得冠军6个,亚军13个,季军9个。县城学校学生体育达标
率90% 以上,乡镇学校学生体育达标率85% 以上。
回首商水县改革开放走过的历程,虽然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与先进地区和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受传统农业经济和财力不足的影响,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任务还很艰巨,人民生活仍不富裕,农民收入仍然偏低。但商水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富有拼搏、创新精神。展望未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信心百倍,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前进,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商水不久将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信息来源于 商水县时讯网
|